“咦,交子社區咋拆分成了4個社區呢?”暫住在錦江區較場壩中街的“流動黨員”劉明軍,在參加社區黨委換屆選舉時發現了這一新變化。變化遠不止交子社區,在錦江區,全區64個社區被拆分成了117個(包括4個籌建社區),平均戶數2500戶、人數約5000人,是原來的一半;同時,每裝潢個社區配置“兩委”職數5—7人,個別戶數較多的社區適當增加,總數將由667人增加到825人。
  據悉,結合此次社區“兩委”換屆,錦江區在我市率先展開了“大社區”變“小社區”的探索,目前,社區規模調整已完成,正在進行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選舉。“社區劃小,直接目的在於增強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個性化、精細化,讓社區進一步回歸自治屬性,這也是錦江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社會改革,創新基層治理機制,進一步深入推進該區三大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之一的社區治理體系統家具制改革的具體舉措。” 錦江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過辦公室出租去社區規模過大
  管理室內裝潢服務力不從心
  “根據我們的前期摸底調查,發現過去的64個社區平均戶數達到近5000戶,人口上萬人,借款有的甚至超過了3萬人。”錦江區民政局基層政權科科長陳大翔說。
  社區規模過大,居民訴求差異較大,眾口難調,社區管理服務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對此,原交子社區黨委書記鄧立強深有感觸:“以前,僅交子社區的面積就有0.55平方公里,居民8000多戶,常住人口16000多人。這裡既有老舊院落,又有單位住宅,還有高檔商業樓盤,群體構成很複雜,他們的訴求不一,社區在提供服務時難免顧此失彼,更談不上專業化、精細化。”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錦江區每年為每個社區匹配的30多萬元自治經費,由於居民人數太多,需求不一——老舊院落居民希望裝點院落,改善居住環境;高檔商業樓盤居民希望投入到體育設施和娛樂活動中——這筆錢究竟怎麼花,意見難以統一,有時候還造成矛盾和誤解。
  錦江區民政局局長吳海樂認為,社區面積過大,所轄人口戶數較多,也導致了社區自治屬性回歸艱難,居民群眾對社區認同感不強和社區參與動力不足的問題;社區內群體結構複雜,不利於社區“兩委”開展社區工作、熟悉社區情況、掌握社區動態、瞭解居民需求、解決居民困難、實現社區管理和服務的精細化;社區鄰裡交流不暢,不利於實現居民居住利益的共同性、居民活動的便利性、歷史的延續性。
  64個社區變117個
  管理服務將更加精細化
  據瞭解,錦江區按照2000戶—3000戶的規模,將全區64個社區重新劃分成為117個,增加了80%,平均戶數則下降了42%。有的樓盤過大,一期就設為一個社區。以水井坊街道為例,原有的交子社區拆分成了交子社區、點將台社區、較場壩社區和光明路社區;水井坊社區則分成了水井坊社區和錦官驛社區。“交子社區轄區內以單位住宅為主,規劃為‘單位型’社區;點將台社區老式居民院落居多,規劃為‘小區型’社區;較場壩社區以高檔寫字樓和商業店鋪為主,規劃為‘商業型’社區……”
  這樣的設置依據何在?“北京社區的設置規模為1000—3000戶,西安是2000戶。”錦江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社區調整要考慮地緣關係,要求地域明確、構成相對單一,能與網格化管理有效銜接,同時居民的心理認同感要較強,便於自治。
  社區變小了,“兩委”人數增多了,會不會導致“人浮於事”,“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呢?鄧立強認為,雖然社區變小了,但社區服務方式和方法需要創新,所以不會“人浮於事”,“服務需要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可以說,以前的服務僅到院落;那麼,今後,社區的服務就要進樓棟,進居民戶。”
  “真正地下沉到群眾中去,較場壩社區租用了較場壩東街67號的一處民房作為社區用房,與居民零距離。”據悉,原則上,錦江區新增的社區辦公用房都將按此辦理。本報記者 嚴斌  (原標題:錦江區64個社區拆分成117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06asctp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